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10月17日文章,原題:上海自貿區政策創新四大領域 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作為中國大陸境內的第一個自由貿易區,2014年9月底迎來一周歲生日。一年來,上海自貿區28.78平方公里的區域範圍內吸引了大量的企業入駐,新設企業比建區前已增加了一倍。根據中國金融信息網數據,截至2014年8月底,區內累計新設企業逾1.2萬家,月均新設企業超過1000家。其中,外商投資企業的比例也呈現穩步上升的趨勢。
  繼今年5月亞信峰會期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臨上海自貿區考察後,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近期也再次來到上海自貿區考察調研。上海自貿區被寄予厚望,承擔著作為中國經濟深化改革探路者的主要任務,其開拓領域包主要括以下領域:政府職能轉變、擴大投資領域的開放、推進貿易發展方式轉變、深化金融領域的開放創新及完善法制保障等多項改革任務。在總體方案頒佈實施的近一年時間里,中國各部委、上海市政府以及各相關部門已經正式公佈了近90部法規文件,主要涉及投資準入及商業登記、外匯、金融、海關、質檢、稅務等方面,對於自貿區創新的步伐各界也有不同看法,其政策制度創新點主要體現什麼領域呢? 未來改進空間何在呢?
  投資準入和制度創新
  在總體方案框架內,上海自貿區已經擴大開放的六大領域涵蓋了金融服務、航運服務、商貿服務、專業服務、文化服務以及社會服務。並且實行了暫停或取消對大部分行業投資者資質要求、註冊資本從實繳制改為認繳制、企業年檢制改為年度報告公示制、特殊行業許可經營從前置審批改為“先照後證”、境外投資一般項目實行備案制管理等措施,有效縮短了企業設立審批時限,極大簡化了行政審批程序。尤其探索建立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可謂是投資管理制度改革的一大亮點。負面清單首次採用“非限即入”的方式進行投資和市場準入管理,從原來的核准制變成登記備案制,標志著外資有望進入更為廣闊的中國產業領域,全力營造有利於投資與貿易便利化的市場準入環境。
  金融和外匯管理
  上海自貿區的成立翻開了中國金融領域改革的新篇章。其金融改革的核心內容是為實體經濟服務,達到促進貿易和投資便利化的目標。上海自貿區的改革領域主要涵蓋了人民幣跨境使用、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對外投融資便利、跨境貨幣雙向資金池、跨境人民幣集中收付業務、大宗商品衍生品交易便利、利率市場化等方面先行先試,積極推動金融貨幣管理體制改革。值得關註的是今年5月,央行正式明確自貿區銀行業分賬核算制度,這標志著創新有利於風險管理賬戶體系的政策框架已基本成型。作為上海自貿區金融創新的載體和平臺,自由貿易賬戶體系的建設也將成為上海自貿區金融創新的重點和核心內容。迄今為止,上海自貿區的金融開放力度尚未達到外界所期許的幅度。上海自貿區未來在積極推動人民幣使用方面仍將大有可為,可通過各類面向國際的交易平臺採用人民幣進行計價、交易、交割和結算,使上海自貿區真正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試驗田。
  海關監管服務
  在海關監管服務方面,過去一年間,海關先後頒佈了“集中彙總納稅”、“保稅展示交易”、“先入區後報關”等14項監管服務創新制度,近期又推出了“企業自律管理”、“註冊登記改革”等5項新的企業管理創新制度,在上海自貿區內初步形成了“簡政集約、通關便利、安全高效”的制度創新經驗。據海關總署統計,今年上半年上海自貿區內企業物流成本平均降低了10%,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10.9%,並且催生了一批新型貿易業態。從海關監管落實與發展的角度來看,我們期待中國海關會對已初步建立的創新舉措和改革經驗進行總結評估,併在此基礎上建立健全一套規範化、透明化和可預期的長效制度。例如,在廣大進出口企業非常關註的“企業自律管理”方面,就海關對企業的自律要求和企業可以享受的相應待遇作進一步明確和細化,提高政策的可預期性。
  稅收政策和納稅環境
  上海自貿區所公佈的稅收政策,主要是對原有保稅區各類相關稅收政策的彙集。上海自貿區在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資格認定、發票管理、非貿事項審核等方面提升了辦稅效率和辦稅便利化程度,稅收環境也得以優化和改善。值得一提的是,總體方案中特別提到境外股權投資和離岸業務方面,未來可能會出台相關的稅收優惠政策。當前上海自貿區正通過借鑒海外自貿區在境外股權投資和離岸業務方面的經驗,探索制定相關稅收政策。不過在稅收徵納環境和涉稅行政審批方面,上海自貿區仍有廣闊的制度創新空間。
  由此可見,上海自貿區開啟了中國新一輪的經濟體制改革,它是中國未來重要的經濟引擎,也是中國融入世界經濟的一個契機。當前,世界範圍內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正在孕育興起,賦予中國難得的歷史機遇,同時也對中國經濟轉型提出了嚴峻挑戰。展望未來,作為中國經濟轉型的探路引領者,上海自貿區任重而道遠。  (原標題:英媒:上海自貿區政策創新金融稅收等四大領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xk94xkvgq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